备课是教学过程的教学准备环节,妥善的教学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各环节任务的基本保证。为保证教师备课工作充分有效,特制定本规定如下:
1、认真研读拟开设课程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了解本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明确本课程与已开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以及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熟悉课程内容体系、重点与难点、考核方式、教学时间安排,并以此作为备课准备的基础。
2、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制订授课计划,编写教学日历,在认真消化教材和相关教学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撰写教案与讲稿或电子教案。
3、对教案的基本要求:教案是教师的实际授课提纲而不是教材的复印或缩写。教案要体现教学法的要求;要能反映教师的授课目的和意图;要反映教师的授课风格和特色。
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主要内容和教学进度计划;
[2]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4]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5]需要讨论、分析或向学生提问的内容;
[6]需要布置的预习、复习、练习内容;
[7]向学生提供的参考书目、网址和其他资料来源等。
4、在备课时,要注意专业知识与学习方法传授并重,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5、备课时应设计并试做要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合理安排课后作业的质和量。
6、教师应根据学科发展情况、教学要求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时补充、修改或重写教案,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7、备课中应认真处理好重点和难点的讲解,设计好教学内容,做好与先修、后续课程及同步课程的衔接和配合工作。
8、备课应有余量。每学期开课前应完成学期备课并保证两星期的课时备课余量,平时保证一星期的课时备课余量。
9、同一门课由2人以上同时开课时,提倡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时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情况应当有文字记载,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参加人员、时间、地点和讨论内容等。